广东(深圳以外)计时仪器史
(现代史部份)
第一章 现代广东计时仪器的发展
第一节 政府对钟表产业发展的扶持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广东省地方政府对计时仪器工业的发展十分重视,从人员安排、资金投入和厂房建设上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使广东省计时仪器工业从无到有,逐渐形成规模。
1956年 ,汕头市政府为发展地方钟表工业 ,派出专人在五十年代初巳开办起的表带、发条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率先成立了省内第一家地方国营钟表生产企业—-汕头钟表厂 。1958年起该厂自行研制生产7天机械挂钟和机械小台钟,1966年,该厂为国家定点的发条生产企业,由轻工部先后投资共110万元,以调整发条生产设备和扩建厂房扩大发条生产能力。1974年,汕头钟表厂拆分为汕头钟厂和汕头钟表元件厂 ;汕头钟厂以闹钟为主导产品 ,汕头钟表元件厂生产发条等钟表元件和承担国家军工任务。
50年代末 ,广州地区钟表制造业尚属空白 。国家在制定第二个“5年计划”时,确定在广州市设立一家钟表厂。1958年5月,广州市委委托北区区委着手筹建广州地区钟表厂,并组成筹建组。同年6月 ,试制成第一只手表 ,1959年又成功生产出第一批机械闹钟200只,揭开了广州地区钟表生产的序幕 。至1960年初,经广州市委批准选定厂址,并根据国家计委和省、市轻工局的批复,由广州市地方投资110万元投入第一期年产手表30万只 的“手表城”土建工作 。1961年7月,试制出500只sg3“羊城牌”机械手表。1961年9月,根据广州市轻工局决定钟表按专业分开设厂,当年正式成立的广州钟厂 ,成为华南地区第一家机械闹钟生产厂 ,建厂当年批量生产部分 n1型羊城牌统机机械闹钟 ,并于次年实现首批5400只机械闹钟进入国际市场。
钟表分开设厂后 ,广州钟表厂筹建处易名为广州手表厂筹建处;其后3年间 ,先后从瑞士分两批引进设备仪器 ,相继建立动件、静件、装配、工具车间,并组织试车。1965年3月,sg3手表通过轻工部部级样品鉴定后 ,结束手表的长期试制 ,正式成立广州手表厂。
1971年,该厂进入了手表生产快速增长阶段 ,1971年 和1972年手表产量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7%、46%。1973年2月 ,广州手表厂被国家轻工部列入全国扩建改造企业之一;同年9月,广州市建委批准广州手表厂从年产20万只手表扩大为50万只规模的扩建项目,由省、市地方实际投资801万元( 计划561万元),至1976年完成扩建工程。1975年3月,广州手表厂全部转产由轻工部组织设计的sz1a全国统一机芯机械手表。
1971年,经广州市政府批准,原广州印刷合作工厂易名为广州市手表元件厂,转产表壳、表带及其他元件;1973年表壳投产,当年产量35万多只 ;1976年表带及其他元件分开设厂生产,广州市手表元件厂成为专业生产表壳企业,次年表壳产量达到100万只;1978年易名为广州表壳厂后 ,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至80年代中期巳具有年产各种材质的圆 、异型等六大系列的中高档表壳300万套 的生产能力,成为当时国内三大表壳生产企业之一。
1975年,揭阳手表厂成立,为国家轻工部手表生产定点企业,按年产50万只机械手表规模立项 ;1980年该企业sn2型葵花牌经济机械表通过部、省级鉴定投产,全盛期实现年产手表40多万只。
1978年,广州电子表厂成立,为国内第一家石英数字式电子表专业生产企业,在国内率先装配生产各类石英数字式电子手表和体育秒表,并参与了原轻工部下达关于“电子手表及其关键元器件和基础材料”的重点项目攻关。
至1978年前后 ,广东省巳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配套齐全的钟表生产企业。1976年广州市钟表工业公司成立后,先后将广州手表厂、广州钟厂、广州表壳厂、广州宝石轴承厂、广州钟表元件厂、广州电子表厂、广州表带厂、广州电镀厂、广州轻工模具厂、广州宝石玻璃厂等十家企业纳入统一管理,按专业化进行生产,形成了较完整的钟表制造业体系。汕头等地区也相继建成立了揭阳手表厂、揭阳表带厂、汕头钟厂、汕头挂钟厂、汕头钟表元件厂、汕头表带厂等。广东钟表生产的钟表零部件除省内自给外,还大量支援省外的配套需要。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广东钟表产业的发展变化
- 多种经济体制钟表业的并存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发展,大大
促进了不同经济成份钟表企业发展 。广州 、东莞、汕头、揭阳、潮州、佛山等地区充份利用毗邻香港,信息灵通,交通方便的优势,大力兴办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以及私人投资的钟表企业,广东钟表业从政府单一主体投资向多种主体投资方面发展,企业的经济成份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984年7月,由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香港扬东贸易有限公司、珠海特区进出口公司以及杭州手表厂三地四方共同出资成立
了珠海格力中瑞表业有限公司(后更名为珠海格力罗西尼表业有限公
司),为广东地区钟表行业最早的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之一。该企业成立初期 ,从瑞士引进80年代水平的设备,以较高的起点率先生产各类中高档表壳,期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推动国产手表升级换代和出口创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88年,广州手表厂在香港建立了珠江实业公司,为产品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当年手表出口量和创汇额均比1987年增长 一倍;同年,又为瑞士绥森有限公司来料加工410型定时器,开创了该厂为国外加工产品的先例,走出了国有企业转型的第一步。
广东省毗邻 香港,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为中外合资、合作提供了条件。1989年,广州电子表厂与香港利美洋行合作 ,引入粗码表生
产线,年来料加工粗码机械表机芯400万只;同年,广州海珠区手表装配厂与香港高顿斯公司合作,年来料加工粗码机械表300万只。
改革开放后,民营钟表企业成为广东钟表行业的重要组成部份。其中一些民营制钟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其产品质量、产量、产值、利税额、出口创汇值均达到了较高水平,发挥了民营企业为改革开放、繁荣经济作贡献的积极作用。
创建于1989年的广州市越秀区广强钟表装配厂( 后更名为广州市富达钟表工业有限公司 ), 是一家由私人投资的民营时钟生产企业,该厂经营者在强烈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推动下 ,经过20年的努力,把一个只有8个员工的小企业,发展成有职工1100人 ,年产
时钟1000多万只,年销售额超亿元的集团式企业。至2000年底,该公司实施员工持股制 ,初步摆脱了民营企业产权单一 、家族式管理模式,为进一步实施现代企业管理打下了基础。
1992年建厂的番禺明珠星钟厂,是广东省发展较快、规模最大的艺术石英钟民营企业。该企业建厂初期选定了以单一黑色艺术石英钟
为主导产品;8年来,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至2000年底巳拥有员工3000多人,厂房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生产配套齐全,分设五个分厂进行专业化生产,年产各类石英钟4000万只 ,年产值1.5亿元,年
创税利1000万元;1994年至1999年间,先后被当地政府授予“纳税大户”、“ 发展经济先进单位 ”以及“出口创汇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
2、政府行业管理职能的转变与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
为更好地适应政府行业管理职能变化需要,加强钟表行业企业之间联系,交流信息,1992年成立了广东省第一轻工业协会钟表专业委员会 ,随后于1996年5月成立了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广东省钟表协会;该协会由广东省内具有法人资格的钟表企业及企业家、科技人员所组成,单位会员包括了国有、集体、合资、外商投资及民营等不同经济成份的钟表企业。协会以“ 促进省内钟表业发展 ,维护行业利益”为宗旨,在宣传政府对钟表行业的有关政策和法规,并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问题和要求 ,为企业拓宽市场 ,加强行业内外之间的合作、协调工商关系,组织对外交流以及规范企业行为等方面,发挥政府行政管理机关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各项工作。
3、广东省内钟表业与境外同业的交流、合作与融合
广东省钟表行业与香港同业有较长的交往历史,期间曾一度出现了中断,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两地钟表界之间的友好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和深入发展。1982年,广州市钟表工业公司与香港表厂商会共 同发起组织举办了 首届穗港钟表研讨会;两地钟表界通过研讨交流 ,互通了信息 ,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随后确定穗港钟表研讨会由两地轮流每年举办一届,至1992年共举办了9届 。1992年广东省第一轻工业协会钟表专业委员会成立以后,继承了穗港钟表界密切交往的传统,当年举办了首届粤港钟表研讨会 ,至2000年共举办了9届。本着互通信息,密切交往,共促钟表业发展为目的,每届粤港钟表研讨会均选定一个主题,分别在投资环境、合资合作、企业管理、出口贸易、国内外市场、创名牌、产品防伪打假、产品外观工艺技术等方面进行专题研讨,并通过邀请有关专家讲解政策、法规,促进了企业的规范发展。
粤港两地钟表界的密切交流,也推动了广东省钟表界与台湾地区钟表界逐步建立起友好关系。在广东省内投资设厂的香港钟表企业越
来越多,带动了台湾钟表界在广东省内投资设厂。广东钟表企业与外商企业间信息的相互沟通,钟表配件的相互补充和利用,加快了广东钟表产品外观花色款式的更新换代,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渠道向国内
同行传递了产品技术工艺 、外观花色款式及国外市场发展趋势等 信息,对推动两岸三地以及国内其他地区钟表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节 广东钟表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 ,至2000年底广东省( 含深圳市 )有钟表企业1400余家。根据编入本史企业提供的 可查数字 :累计生产各类时钟超过3亿6千万只 ,各类定时器7千万只以上 ,各类 手表2千多万只;全省钟表行业累计产值45亿多元,累计出口值2亿美元以上(从1981年考核指标起统计),累计创利税8亿9千多万元以上。
此外,广东省钟表行业为家电行业产品更新换代也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早在1965年和1980年,广州钟厂和汕头钟厂先后为风扇生产厂家研制成45分钟风扇定时器作配套;其后的20多年间,又先后研制并投产了60分钟、120分钟风扇定时器以及烘箱定时器、马达小方型定时器、微波炉定时器等系列产品累计产量近7千万只。1979年汕头钟厂成功研制并批 量投产普及型机械秒钟 ,满足了体育比赛的需要。
第二章 计时产品
第一节 钟
一、改革开放前后建立的制钟企业
解放后,广东省制钟业初建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产地分布在汕头和广州两个地区,均为国家或地方投资的国有和集体企业,主要企业有汕头钟表厂和广州钟厂。
汕头钟表厂成立于1956年4月,为地方国营企业 ,初期研制生产7天挂钟(老齿轮)和s.t.d 84型小台钟,1961年 5月转产统机闹钟,1974年8月易名为汕头钟厂 ,1978年成功研制并大批生产普
及型机械秒钟,1983年试产正值市场需求的石英钟 ,1992年还开发石英钟外观件,增加花色品种,满足客商要求 ,扩大生产 ,出口日本。
广州钟厂成立于1961年9月 ,是广州市轻工局下属国有企业,属中南地区最大的制钟专业厂,长期以五羊牌统机闹钟为主导产品,
因其质量稳定,多次获部、省级奖励,1992年统机闹钟产量达到最高水平,当年产品为213万只;1996年广州钟厂拟实行重组,1999底完成转制,分别成立民营股份制企业“五羊钟表厂” 和 “先达石英钟厂” 。广州钟厂成立39年来 ,共生产计时产品7537多万只 ,创税
利1.29亿元,产品出口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汇近4千万美元 ,为
广东制钟业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 ,广东制钟业发生了重大变化 ,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制钟业从广州、汕头两地向东莞、番禺、珠海、潮州、揭阳、佛山、湛江、江门、顺德、增城、新会、台山 、开平等10多个市县扩散。经市场多年的筛选,广州、东莞、汕头、潮州、揭阳、佛山等地成为广东省制钟业的主要产区,以生产各类石英钟为主导产品。新生
的制钟企业绝大多数为民营、外商独资企业。早期的石英钟产品基本以进口机芯组装为主 ;至80年代末期 ,出现了以自行设计生产 机芯,逐步实现全国产化的石英钟企业。其后的10多年间 ,自产机芯的石英钟厂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档次稳步提高,成为石英钟内销和出口的重要企业。各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制订不同的产品开发方向和生产经营策略,如广州市富达钟表工业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石英钟机芯系列较多,产品技术创新较为突出;番禺明珠星钟厂建厂时间较短而生产规模发展迅速,以单一黑色艺钟为基础,稳步开发其他类别的石英钟系列产品;佛山易达时电子有限公司重点解决了石英钟机芯超薄化的难题,开发出结构精密、体积小、重量轻、造价成本低的超薄型石英钟机芯系列产品 ;始建于1997年4月的番禺大石国华电
子厂,在三年中共开发了60多款石英钟,有20种取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
二、产品
- 机械钟机芯
(1)机械挂钟机芯
1958年7月,地方国营汕头钟表厂(后易名为汕头钟厂)技术人员陈镇潘利用齿轮传动原理设计研制成舵牌7天大三针挂钟,当年投入生产。该企业在设备不全的条件下,用手工制作模具,解决了擒纵系统的关键技术,完成该产品从设计、样机到批量生产过程,1962年因市场自然淘汰而停产,累计产量3万余只。
1975年,汕头挂钟厂参考外地挂钟样品,试制出统机t1c型灯塔
牌15天木壳机械挂钟;1981年,该厂通过反复试验 ,对原机芯擒纵轮进行尺寸调整,提高了走时精度,改为t1d型,1982年在t1c型的基础上加设自动超日超星期装置,研 制 成 t1c-sl 双历机械挂钟;1983年,在统机机芯上加配集成电路音乐片,制成t1b型音乐报时电
子机械挂钟。1984年,汕头挂钟厂灯塔牌15天木壳机械挂钟 获广东省优质产品称号。
(2)机械闹钟机芯
a、统机闹钟机芯
广州钟厂生产的“五羊牌 ”机械闹钟 、汕 头钟厂生产的“舵牌”机械闹钟均按统机机械闹钟机芯设计图生产。
1961年5月,汕头钟厂自行研制全套工模夹具 ,率先生产出铁
背铃统机闹钟,该项技术在全国评比会上进行了推荐。
1967年,广州钟厂为提高闹钟质量,开始对机芯质量检验法进行研究;1972年研究出对闹钟机芯齿轮齿形等零件由样板设计到零件的投影检验法 ,并于1974 年被全国统机闹钟图纸修改小组确认为全国质量评比检验方法。原闹钟机芯打锤组件为一体结构,闹卡子口开档尺寸偏大,造成尖齿轮与闹卡子啮合浅。1974年,广州钟厂技术人员对该结构进行了调整,重新设计成分离式结构,解决了闹卡子易断裂问题,保证闹系正常工作,闹钟质量得到了提高。该项新设计于1977年被全国统机闹钟图纸修改小组确认。1981年和1988年 ,广州钟厂“五羊牌”机械闹钟分别获广东省和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
b、全塑料机械闹钟机芯
1997年6月,广州市富达钟表工业有限公司设计人员宛夫设计出塑料机械闹钟机芯,1998年5月投产。该机芯除发条和承受大力矩的轴采用金属外,其余的齿轮、夹板、摆片、部分弹性元件均使用工程塑料,大大简化了加工工艺和产品结构,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起到重要作用 。该机芯解决了以塑料摆加钢珠代替金属 摆的关键技术,塑料齿轮注塑及各种夹板、弹性元件均达到技术要求,质量符合gb1535-92一等标准。其中,走时精度日差 4’,-3’;闹时精度 : 7’,-6’;走时延续时间30h ;锁闹范围10h30’。目前因个别部件易磨损,有待采用更高强度材料加工代替。该机芯曾获广州市优质产品奖,并取得zl932401236、zl962134864、zl962134747专利,累计产量为200万只。
2、指针式石英钟机芯
- 单行钟机芯
1981年初,广州钟厂开始研制单行石英钟机芯,同年11月试制
出样机,该机芯采用4.19兆赫高频石英振子作频率输出源 ,步进电
机定子采用高质铁镍合金,经氢保护高温处理,双凹坑结构,平均功耗120μa ,走时日差0.5秒 ,主要技术指标巳接近或达到同类产品水平,但因经济效益不理想,未大批投产。
1989年5月,广州富达钟表工业有限公司设计人员江天湘设计出指针式石英挂钟机芯,1990年1月投入生产。该机芯利用石英稳定的振动频率 ,通过ic分频、功放后得到秒脉冲驱动微型步进电机,带动轮列使时、分、秒针运动原理,达到指示时间的作用。该机芯的石
英、ic按设计技术要求由专业厂提供 ,其研制的微型步进电机体积小、功耗低,输出力矩大,符合国家规定的功耗要求,同时解决了精密小模数齿轮、精密塑料夹板的加工工艺,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其中,走时日差0.5—1秒(可调),功耗小于120μa ,工作电压1.2—1.7伏、工作温度-10℃—50℃。自投产累计产量3038万只。
(2)石英闹钟机芯
a、石英闹钟机芯
1990年2月,广州市越秀区广强钟表厂设计人员江天湘在普通石英钟 机芯的基础上,增加蜂呜器闹时功能 ,制成指针式石英蜂呜闹钟机芯 ,当年8月投产 。该机芯以ic芯片输出蜂呜闹时脉冲讯号,
并通过三极管放大以驱动蜂呜器发声,钟的机械部份设有控制触点,当时轮转至设定位置时,触点接通产生闹声。该机芯的时轮和闹轮上均有一凸轮,当时轮和闹轮相互位置为设的位置时,凸轮控制的起闹触点将接通或断开电路,以达到启闹或止闹的目的。由于解决了起闹簧材料弹性和几何尺寸的一致性及触点表面处理的技术要求,质量达到同类产品水平,闹差为 5分钟。1998年5月 ,番禺大石国华电子厂技术人员夏国华利用集成电路与石英振子组成电子电路,提供脉冲信号驱动步进电机转子的原理,解决了小齿轮及夹板的塑料加工、分轮摩擦力矩控制等技术问题 ,并增设电子音乐 、机械铃声、模动物叫、语言等ic芯片,按gb/t6046-92标准 ,制成12小时起闹,一次持续约40分钟的石英闹钟机芯,当年10月投产,累计
产量70多万只
b、自动石英闹钟机芯
1996年12月 ,广州市富达钟表工业有限公司陈炳武、江天湘、孟昭信等设计出自动石英闹钟机芯,1998年6月投产 。该机芯在旧
式石英闹钟机芯结构基础上增加一个电容器和一个24 小时转换齿轮等组成;在闹钟ic的闹输入电路中接入一个电器,利用对电容器的充放电原理达到能以最简单可靠的结构实现在限定时间内自动止闹的目的。其启闹和止闹仍依靠弹片触点的开合动作,触点的可靠性是工艺的关键 。该产品取得中国 、香港和台 湾 专 利 ( 中 国 专 利99240531.9、香港专利hk1007399,台湾专利149512),累计产量近400万只。
c、超簿石英闹钟机芯
1994年 ,佛山易达时电子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杨生道 ,设 计出
φ50x8mm超簿石英闹钟机芯,1995年1月投产 。该机芯的生产主要解决了精密塑胶模具制造的关键技术;这种机芯有两大类8个品种规格,机芯结构精密,走时日差±2s/d ,对闹精密±5分,累计产量
为650万只。
(3)全自动翻跳日历石英钟机芯
2000年3月 ,广州富达钟表工业有限公司设计人员陈炳武成功
设计出全自动翻跳日历石英钟机芯,当年6月投入生产。该机芯全自动翻跳日历结构是由一个或多个直流马达驱动齿轮传动机构,带动字码盘或指针转动,结构中有年、月、日自动识别逻辑电路,能自动识别平润年和大、小月份,实现了年、月、日、星期、时、分、秒并附加月相的全时间信息显示功能。其关键技术是对平润年和大小月份的自动识别 、自动控制马达连续运转 ,设定转数的实现方法。该机芯于2000年7月获国家专利(专利号zl00202645.7)。累计产量近20万只。
3、外观花色款式
改革开放后广东时钟产品外观花色款式发生较大变化,广大时钟业技术人员通过内外交流,消化吸收新技术,以创新的精神设计出各类有民族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新花色和新款式,逐步适应了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1992年,番禺明珠星钟厂设计人员刘锦成、许碧,经深入的市场
调研,设计出外观独特的黑色工艺台式石英钟,1993年投入生产。其后又相继设计生产黑色工艺石英钟系列产品50多款 ,基调为黑色亚光,有多种的几何造型,采用水濂喷涂机进行表面喷涂处理,产品质量达到gb/t6064-92标准,取得国家专利,1999年通过德国tuv公司is0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累计产量8000万只,95%以上提供出口。
第二节 表
- 改革开放前后建立的制表企业
解放后,广东省第一家手表生产企业筹建于1958年 ,1965年正式成立广州手表厂,为中南地区最大的国有手表生产专业厂,长期以广州牌、明珠牌、迪仕蒙牌等机械手表为主导产品;为适应不同层次消费需要,1975年成立地方国营揭阳手表厂,80年代初正式投产sn2
型经济机械手表。
改革开放后,广东省手表制造业有了新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东莞、珠海、广州、汕头、揭阳、番禺等地相继成立了为数众多的民营、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的手表装配企业。1984年7月成立的珠海格力中瑞表业有限公司 ( 后更名为珠海格力罗西尼表业有限公司)成立初期以专业加工中高档表壳为主;至90年代 ,发挥生产表壳优势,转向研制装配生产高档石英电子表;至2000年 ,该企业先后研制生产出超薄石英表、超薄陶瓷方表、手镯式手表等不同系列的“罗西尼”高档石英表400余款。
二、产品
- 机械表机芯
(1)机械男表单机机芯
1961年7月,广州钟表厂筹建处(广州手表厂前身)工程技术人员吕绍城 、郭升潮设计出羊城牌sg3机械男表机芯 ,1966年7月投产。该机芯为17钻、中心秒轴直接传动式结构,机芯直径25.6mm,厚4.5mm。摆轮节拍为18000次/小时,1965年试产期间,首创化学镀工艺,对钢制零件镀镍 ,克服了传统电镀层厚的缺点 ,达到防腐力要求 ,样品表合格率为95% ,1965 年3月通过部颁二级表质量标准。1974年因转产统机表而停产,最高年产量20万只,累计产量94万多只。
- 统机sz1a型(日历)机械男表机芯
sz1a型(日历)机芯 ,1973年由轻工部全国统一机芯设计组设计,设计定型后,广州手表厂组织试制,1975年3月通过部级鉴定。该机芯为单机17钻(日历19钻),中心秒针结构,机芯直径26.5mm 单机厚 4.2mm(日历4.57mm ),摆轮节拍为 21600次/小时 。1978年,广州手表厂在该型手表的生产中成功采用离心滚抛技术代替木轮抛磨工艺,采用化学去毛刺工艺代替手工刮毛刺工艺,产品质量和功
效得到了提高;并结合工艺特点,改变日历机芯原大簧式日历快跳机构的大簧长度,改善了的拨日性能。1985年,广州手表厂因市场变化停止该产品的生产。广州手表厂“广州牌”、“明珠牌”sz1a型手表在1983年全国21家厂产品质量考核中列第三名,1984年获广东省优质产品称号,最高年产量93万多只,累计产量670多万只。
- 机械女表机芯
1983年9月,广州手表厂设计人员蔡志诚、王勋、董义祥、黄
景明等4人设计出“广州牌”、“明珠牌”kbg2机械女表机芯,1984年12月投产 。该机芯分单机和日历两种 ,17钻 ,直径19.4mm,厚4.2mm(日历厚4.45mm),为中心秒针 、主传动为偏二轮摩擦分轮型头轮传出式,慢爬式日历机构 ,摆轮节拍为21600次/小时,有三防功能,符合部颁女表类一级表质量标准要求,1984年通过广州市技术鉴定。1985年,引进国外微机自动控制电火花加工机、电蚀机,生产模具从拼模型改为整体型 ,模具制造周期因而缩短 ,成本降低。1984年,该产品获轻工部优秀新产品奖,获1984年-1985年度广东省技术开发成果二等奖;1991年底,因市场疲软停产。该产品最高年产130万只,累计产量488万只。
- 日历自动机械男表机芯
1989年11月,广州手表厂技术人员叶伟强、蔡允初设计出“广州牌” 、“迪仕蒙牌”sg5zr日历自动机械男表机芯 ,1991年初投产。该机芯直径26mm,厚6.95mm ,中心秒针、全摆单向自动上条结构;日历采用可倒拨调校的慢爬式日历机构;主传动为偏二轮摩擦分轮型头轮传出式 ,振动节拍为21600次/小时 。该机芯在研制生 产中 ,解决了自动机构的可靠性 、自动锤体的材质及加工技术工艺问题,质量符合国家a类二级表标准要求 ; 1991年获广东省优秀新产品称号,1994年停产转型 。该手表最高年产量为64万多只,累计产量约125万只。
(5)双历自动机械男表机芯
1991年5月,广州手表厂技术人员叶伟强 、陈江勇设计出迪仕
蒙牌双历自动机械男表机芯,1993年投产 。该机芯 直径为 26mm,厚5.6mm,中心秒针、秒簧式 结构;单向自动上条,杠杆式快拨日、周历机构,振动节拍为21600次/小时。该机芯在研制生产中 ,解决了双历快拨功能可靠性、薄型表主夹板的加工、大比重自动锤体金属加工及薄型片材与杆簧合一的关键技术和工艺问题,质量符合国家标准a类优等要求,在国内处领先地位,并取得了zl95204991.0《用于手表中心24小时指示结构》、zl95209702.8《 自动手表超越离合式换向轮》、zl95209009.0《 2字位按纽快拨周历装置 》等三项实用
新型专利。该产品最高年产75万只,累计产量400多万只。
(6)多功能自动机械男表机芯(简易式机械表7针结构)
1993年,广州手表厂技术人员叶伟强 、张新 、刘怀安设计出迪
仕蒙牌多功能自动机械男表机芯 ,1995年投产 。该 机 芯 直径为26mm、厚5.6mm ,中心秒针、秒簧式结构,单向自动上条;采用基础机芯和三历机构外接式联接,两者相对分立结构,此种结构形式为系列化打下基础;其传动机构上采用重迭式结构,一个传动环节实现多种功能,为其他机构的设计提供了较大的余地。该机芯在研制生产中解决了控制薄型夹板的变形、调整三针定位力矩、保证功能的正常实现等多项关键技术,质量符合国家标准a类优等要求,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但其快拨的禁区问题有待解决 ;1997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
等奖,同年获轻工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取得zl95207374.9《 简易
式 机械 表7针结构 》实用新型专利。该产品最高年产2.4万多只,累计年产4万多只
(7)动能显示机械自动男表机芯
1998年,广州手表厂技术人员吕绍成、刘怀安、陆佩雯设计出迪仕蒙牌动能显示机械自动男表机芯,当年投产。该机芯采用上条时条轴转动与走时时条合轮转动的差动行星机构 ,以显示发条的能量 状态;在设计研制中,解决了差动行星机构的设计制造、轴向小尺寸零件的加工等技术工艺问题,质量符合国家标准a类优等要求,并取得zl98234560.7《机械手表显能机构》实用新型专利。该产品累计产量6.2万多只。
(8)小三针日历自动机械男表机芯
2000年,广州手表厂技术人员刘怀安、陆佩雯、谢惠莲设计出迪仕蒙牌小三针日历自动机械男表机芯,当年投产。该机芯通过时轮的传动,将中心秒针偏移到“6”、“9”等字位上;该机芯设计研制中解决了小秒针的抖动而又不影响小秒针的正常走动及轴向小尺寸零件的加工等技术工艺问题;质量符合国家标准a类优等要求,累计产量3.9万只。
2、数字式电子表
1978年初,广州电子表厂引进了国内第一条年产100万只数字式电子表生产线,当年1 0月装配生产出第一批c-78型八功能三位半字的液晶显示带闹电子表,其电路板为双面陶瓷板(厚0.5mm) ,电子元件全部进口,集成电路使用自动金丝球焊机进行键合封装。
为解决电子表元件国产化问题 ,1979 年国家轻工业部下达研制
“电子手表及其关键元器件和基础材料”重点攻关项目,广东省负责
液晶显示器、导电橡胶连接器的研制。当年,广州电子表厂研制成功超薄玻璃镀膜、灌盒和低熔玻璃封口,广州市轻工研究所成功合成液晶体,厂、所联合制成电子手表液晶显示器。同年,广州市橡胶工业制品研究所,采用iio-2乙烯基硅橡胶、白炭黑和乙炔炭黑等材料,研制成电子手表导电橡胶连接器。两项成果均为国内首创。
1983年,广州电子表厂、上海市电真空器件工业公司联合发起,并与上海电子管厂、北京八七八厂 、北京七0七厂 、景德镇九九九厂、广东南海机具厂、广州表壳厂、常州电池厂等单位协作进行全国产化数字式电子表的研制,当年三月试制出我国第一批五功能全国产化数字式电子表。其中,广州电子表厂完成了电路板、表外观件,广州市橡胶工业制品研究所完成了导电橡胶等专题攻关项目。
1985年,广州电子表厂技术副厂长了陈镇东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个石英数字式电子表国家标准和试验方法—gb6048-85《数字式石英电子表》、gb6049-85《数字式石英电子表试验方法》;该项目分别获轻工部和广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
3、外观花色款式
(1)手镯式方型石英表
1999年6月,珠海格力罗西尼表业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朱冰设计出“rossini”1130手镯式方型石英手表,同期投产 。该表壳采用大面积钻石刀加工,敞开式玻璃位结构,表带为中间断开式手镯形,有防
水功能,外观简洁、新颖。
(2)超薄石英表
1999年7月,珠海格力罗西尼表业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朱冰、黄志雄 、王永宁 、徐锋等设计出rossini 5201超薄型石英表 ,同期投产。该表采用衬圈表盘结合形式,整体显得更薄、更贴手。该表在研制中解决了衬圈、表盘的装配、钻石刀切削和表壳底部精冲的关键工艺,表壳采用铜材,有镀钯镍(pnp)、贵金属钌及金等不同系列,表带有不锈钢原色及真空离子镀金编织带或薄形皮带。该产品巳获国家外观专利(专利号:zl98320695.3);1999年-2000年分获广东省名牌产品和广东省优秀新产品称号。
(3)超薄型陶瓷方型石英表
2000年5月,珠海罗西尼表业有限公司技术人员黄志雄 、徐锋
设计出“rossini”1195超薄型陶瓷方表,同期投产。该表采用超薄型铜壳配以不锈钢工字粒配陶瓷粒表带 ;铜壳表面有镀钯镍(pnp)和镀金两种,镀金层厚度达5μ ,不易褪色 。该表在研制中主要解决了陶瓷粒的加工技术问题。陶瓷粒不易磨损,有黑、白、啡、宝蓝等四色;整体设计给人以高品位的感觉。
第三节 特殊用途的计时仪器
一、广东省特殊用途计时仪器的发展
广东省特殊用途计时仪器的研制、开发、生产有较长的历史。从1963年广州钟厂为广州电风扇厂配套研制生产4 5分钟风扇定时器起至2000年止,其研制生产时间巳长达37年,先后由广州钟厂、汕头钟厂、广州电子表厂分别研制生产出各类风扇定时器、烘箱定时器、马达小方型定时器、微波炉定时器、普及型机械秒钟、全塑电子数字式 体育秒表等各类特殊用途的计时器产品。其中 ,广州钟厂定时器生产发展较快,1985年年产量达365万只,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定时器 生产厂之一。
二、产品
1 、定时器
a、45分钟风扇定时器
1963年,广州钟厂技术人员率先设计研制dfj-45-g1型风扇定时器,1965年投产。该产品是以发条为动力源的机械式定时器,投产期间,先后于1973年和1984年,对其结构作改进,夹板间距从17cmm
改为13cm,发条改装在夹板。1991年因风扇更新换代 ,逐渐失去市场而停产,累计产量近300万只。
b、60分钟风扇定时器
1981年,广州钟厂技术人员黎发永、黎廷波、程国华、江天湘等设计出dfj-60-g4-6型风扇定时器,当年投产。该机械式定时器把主轴安排在中心位置,增大了发条输出力矩,增加头轮摩擦力矩和摆轮转动惯量,达到了设计要求;1984年和1989年均评为广东省优质 产品,1992年因成本及市场疲弱而停产。该产品最高年产量为320多万只,累计产量2200多万只。
c、120分钟风扇定时器
1983年2月,广州钟厂技术人员黎发永、江天湘、潘瑞伟、谭重斌等设计出dfj-120-g5型风扇定时器,1984年10月投产。该产品对
原45分钟风扇定时器的擒纵轮及摆轮尺寸作修改 ,在二轮上增加了
棘轮结构 ,性能达到设计要求;1987年被评为省优产品,1989年评为全国优秀产品;1992年停产,累计产量近60万只。
1984年 ,汕头钟厂技术人员陈继昌等组成设计小组设计出舵牌dfj-120型塑机风扇定时器,1985年投产 ;1990年获广东省优质产
品称号,累计产量1100多万只。厂家拟对该机芯体积偏大 ,行走时噪声大等存在问题进行改进,以适应风扇配套需要。
2、通用秒钟机芯
1977年,汕头钟厂技术人员肖庆仪等组成设计小组,根据国家体委、广东省一轻工业厅、广州中文站商定的意见,设计出舵牌m78-i型通用秒钟,1978年5月投产。该机芯应用凸轮工作原理,控制秒针的回零、暂停和行走;产品在研制中解决了擒纵系统和凸轮结构等关键技术;1979年 ,由国家体委定点送全国56个单位试用受到好评,同年获广东省科技成果奖。
3、全塑电子数字式体育秒表
1985年,广州电子表厂产品研究室,研制出我国第一只全塑电子数字式体育秒表,1986年通过了国家体委主持的技术鉴定,同时由国家体委监制,作为国家专项体育比赛计时秒表,后因故停产。
第四节 钟表配件
表壳
1971年至1984年间,广州表壳厂(原广州市手表元件厂)使用
冲床、车床、铣床等通用设备,通过热冲、热挤、车削等工艺,生产圆形不锈钢螺纹底盖表壳,但因螺距误差,表壳与底盖螺纹结合发生干涉达20%,可旋入性不理想;1985年至1987年间,该厂引进日本、西德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精坯、冷挤压表壳和异型铜壳加工设备及硬质(石英)玻璃设备,生产螺纹底盖和压底结构表壳,防水性能达到国家标准,品种从单一圆形不锈钢统机壳发展到能生产铜及不锈钢等不同材质的中档表壳。1990年至1993年间,该厂从日本、香港引进了高中档不锈钢表壳生产设备,先后生产出异型不锈钢表壳和活动生耳表壳,款式增加,档次提高。
1985年,珠海格力罗西尼表业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具有80 年代先进水平的全套表壳和镀金生产设备 ,当年9月研制出第一批镀金 表壳,结合力和厚度均达到质量标准;其后,又开发出国内尚属首次生产的10μ包金表壳、异型防水表壳、三层次花色表壳。其中,异型防水表壳填补了国内手表行业的空白;1987年10月“镀金表壳 ”被评为省优产品,1988年被广东省确认为“以产顶进”产品。此外,该公司开发了耐磨钌色表壳、拱型表壳和链带表壳等。1991年,该公司对
石英表壳防水性能进行攻关,将标准提高到三个大气压,表壳性能质量在国内同行中处领先水平。